马蜂窝摊事了 UGC内容版权到底属于谁?
马蜂窝被捅,UGC内容,版权到底属于谁? 上周末,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在网上刷屏,文中指出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从其他网
马蜂窝被捅,UGC内容,版权到底属于谁?
上周末,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在网上刷屏,文中指出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从其他网站如大众点评、携程等抓取相关点评,及自建团队撰写虚拟点评。
吃瓜群众认为:
1. 马蜂窝在抄袭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正常用户的行为方式。如果程序员稍微动一下脑筋,把抄好的评论在饭点发出去,那就没这么大的问题。
2. 这些评论很可能是员工在工作时间一个一个抄过来的,而不是有什么自动化的软件在抄袭。因为程序应该是不需要休息的。
而且从数据来看,一万五千活跃用户,有三四年的时间,完全是一个人工团队可以进行的工作量。所以,在马蜂窝就有一个团队,十来上百人,每天的任务就是把别家的评论抄到自己家的网站上。
针对此事,10月22日,马蜂窝旅游发布声明: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并承认部分点评造假,但是涉嫌虚假评的帐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帐号进行清理。在马蜂窝上,核心数据为游记攻略,占比高达78.91%,且游记攻略绝大部分是用户原创。因此自媒体文章存在误导倾向,所述的马蜂窝用户数量,与事实和第三方机构数据都严重不符。
马蜂窝方面表示,“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
针对马蜂窝此次事件,专家的说法是“像这种互联网平台为了积累用户口碑数据、从0到1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这种现象在互联网的这种内容口碑平台行业里面其实是比较普遍的。像类似马蜂窝去抓取其他网络预订同行的内容数据这种情况,应该也相对来讲在业内是司空见惯的,大家都也是知道的,只不过就是抓取或者是抄袭的程度、方法手段各有不同。”(摘自互联网专家王越)
马蜂窝事件爆炸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中国互联网存在已久的争论——用户在平台发布的UGC内容,版权申请到底属于谁?
互晟列举了我国《著作权法》相关本事件的法律条例:
第二条 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第三条 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
第十九条 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由于作品使用方式的特性无法指明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 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行使权利,不得损害被使用作品和原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
所以,UGC内容的所有权属于用户,原发平台的版权协议在法律上也是无效的。前不久脉脉由于未经授权抓取微博信息被判不正当竞争,以及赔偿新浪微博经济损失200万元的判罚。
UGC内容,版权到底属于谁?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对此认为,
“互联网络中,用户信息已经成为今后数据经济中提升效率、支撑创新最重要的基本元素之一,因此,数据的获取和使用,不仅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更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是经营者重要的竞争优势与商业资源。因此,网络平台提供方可以就他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其经过用户同意收集并使用的用户数据信息主张权利。”
该法院同时指出,明确第三方应用通过开放平台例如Open API模式获取用户信息时应坚持“用户授权”+“平台授权”+“用户授权”的三重授权原则。数据提供方不仅应将用户数据信息作为竞争优势来加以保护,还应将保护用户数据信息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提升Open API合作模式中相应权限的控制,通过Open API接口调用的检测以及保存调用过程的控制,不断完善Open API合作模式。
这意味着UGC内容的创建者是谁并不重要,搭建平台网站投入运营、技术和人力成本,拥有对数据的使用权和分发权,也就是说,虽然第三方网站抓取的UGC内容版权申请本身属于用户,但在未和内容发布平台达成合作协议之前,第三方实际上并没有搬运和转载的权利。
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大多数用户对著作权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在信息不对等的前提下,平台往往就成了这些UGC内容版权代理者,这其中既包括代理用户向第三方提出维权主张,也包括授权给第三方平台等等,也就是说,第三方平台想要抓取用户的UGC内容,不仅要获得“用户授权”,“平台授权”其实也同等重要。
对于任何一家以内容为核心的平台,在抓取第三方内容之前,恐怕应该最先要做的事情仍然是获得授权,不仅仅是获得用户授权,更重要的还有获得为这些内容提供场景的平台授权。脉脉和微博的官司,其实也给众多平台提了一个醒,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
知识产权保护
互晟觉得,此次马蜂窝数据造假事件只是众多数据造假中的一例,如果数据真如“小声比比”描述的2100万条评论中有1800万条是假的。这背后的操控细思极恐。不管怎么说,眼见为实往往比道听途说来得可靠。